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
“十三五”時期,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糧食年產量連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農村即將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2021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產量達到1.3萬億斤以上,生豬產業平穩發展,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增長繼續快于城鎮居民,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
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三)設立銜接過渡期。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
(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
(五)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
(六)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行分層分類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堅持開發式幫扶,幫助其提高內生發展能力,發展產業、參與就業,依靠雙手勤勞致富。對脫貧人口中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并按困難類型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
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七)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糧、棉、油、糖、肉等供給安全。“十四五”時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穩定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
(八)打好種業翻身仗。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加快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加強國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建設南繁硅谷。
(九)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健全管護機制,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糧食主產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2021年建設1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
(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打造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
(十一)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圍繞提高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建立指標體系,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以縣(市、區)為單位開展創建,到2025年創建500個左右示范區,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創建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組織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
(十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建設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支持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推進以長江為重點的漁政執法能力建設,確保十年禁漁令有效落實,做好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推進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地下水保護與超采治理。
(十三)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市場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
四、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十四)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布局分類。健全農房建設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監管體制,3年內完成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完善建設標準和規范,提高農房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
(十五)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
(十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有條件的地區推廣城鄉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活動。
(十七)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開展耕讀教育。
(十八)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
(十九)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鼓勵地方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
(二十)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將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做法逐步擴大到全國。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加強宅基地管理,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規范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日常登記頒證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償轉讓的具體辦法。
《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指導意見》從六個方面部署了重點工作任務。一是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二是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流通體系。三是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消費體系。四是加快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五是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六是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
《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意見》明確,到2025年,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顯著提高,紅色文化影響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到2035年,革命老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形成紅色文化繁榮、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興旺、居民生活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月2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別是嫦娥五號任務取得的成就。習近平強調,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航天強國建設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7年來,參與探月工程研制建設的全體人員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賀、令人欣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要推動實施好探月工程四期,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要繼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自主創新工作力度,統籌謀劃,再接再厲,推動中國航天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創新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為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埃及
2月22日,習近平同埃及總統塞西通電話。習近平強調,埃及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中埃關系是中阿、中非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典范。今年是兩國建交65周年。
到2025年,社會足球場地全面開放
2月,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社會足球場地全面開放。初步形成制度完備、權責明確、主體多元、利用高效的社會足球場地長效運營管理機制。
中國脫貧成就
2021年2月,新華社發布消息,8年來,中國成功讓832個貧困縣,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脫貧。8年來,全國累計派出25萬多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8年來,中國共讓9899萬貧困人口徹底擺脫絕對貧困。中國歷經8年,成功讓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創造人類減貧史上奇跡。
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
2月22日,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將執行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
中國團隊實現“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
2月2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
精密測量的精度會隨著消耗的資源增加而提高,數學上用T-k來描述,其中T為資源(如測量時間)、k是評價不同測量方法優劣的最重要標準精度增長階數。
在諸如相位估計、磁力儀和量子陀螺儀等眾多應用中,研究發現k在經典測量方法和量子測量方法中分別是0.5和1,分別被稱作散粒噪聲極限和海森堡極限。
然而存在多體相互作用或含時演化的時候,人們發現k可以超越1,稱之為“超海森堡極限”。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2021年2月25日)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從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憧憬,再到孫中山“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擺脫貧困、豐衣足食的深深渴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鮮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2012年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黨中央就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2015年,黨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實行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實行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20年,為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澇災情帶來的影響,黨中央要求全黨全國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信心百倍向著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進軍。
8年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貧困人口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00多萬貧困患者得到分類救治,曾經被病魔困擾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近2000萬貧困群眾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養,24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拿到了生活和護理補貼。110多萬貧困群眾當上護林員,守護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
——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新改建農村公路110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3.5萬公里。貧困地區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大電網覆蓋范圍內貧困村通動力電比例達到100%,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790萬戶、2568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3.5萬個、安置住房266萬套,960多萬人“挪窮窩”,擺脫了閉塞和落后,搬入了新家園。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整族脫貧,一些新中國成立后“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又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
——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
——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
——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擺脫貧困一直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我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我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特別是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涌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35年堅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國,獻身教育扶貧、點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張桂梅,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誓言的黃大發,回鄉奉獻、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黃文秀,扎根脫貧一線、鞠躬盡瘁的黃詩燕等同志,以及這次受到表彰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我們集中精銳力量投向脫貧攻堅主戰場,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鮮紅的黨旗始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高高飄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8年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
——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各行各業發揮專業優勢,開展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熱情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蓬勃開展。我們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
——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我們始終強調,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問題,我們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改善發展條件,增強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讓發展成為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我們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強調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事實充分證明,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開發式扶貧方針是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鮮明特征。
——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韓非子·喻老》》)脫貧必須擺脫思想意識上的貧困。我們注重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既富口袋也富腦袋,引導貧困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擺脫貧困、改變命運。我們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干勁,增強“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韌性,讓他們心熱起來、行動起來。
——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我們推動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引導社會各界關愛貧困群眾、關心減貧事業、投身脫貧行動。我們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創新社會幫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幫扶格局。
——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
這些重要經驗和認識,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
日前,《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出臺,清晰勾勒出未來15年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的建設藍圖。《規劃剛要》提到: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縣級節點有效覆蓋,有力支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作為物流樞紐、要津,地處“一帶一路”海陸十字交匯點的山東港口在促進全球貿易流通、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中優勢突出。
國家鄉村振興局
2月25日16時,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正式掛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牌子此前已經摘下。
作為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立于1986年5月16日,當時稱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12月28日改用現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既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個標志,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奔向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就黨史學習教育作出部署安排。《通知》指出,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過的百年歷程,是光榮輝煌的一百年,也是艱苦卓絕的一百年;是奠基立業的一百年,也是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6日下午就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強化互助共濟功能,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推進全民參保計劃,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積極發展養老、托幼、助殘等福利事業,人民群眾不分城鄉、地域、性別、職業,在面對年老、疾病、失業、工傷、殘疾、貧困等風險時都有了相應制度保障。目前,我國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和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不足,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習近平強調,我們立足國情、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注重學習借鑒國外社會保障有益經驗,成功建設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堅持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社會保障事業行穩致遠;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制度引領,圍繞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等目標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持與時俱進,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社會保障事業不斷前進;堅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要堅持和發展這些成功經驗,不斷總結,不斷前進。
習近平指出,社會保障關乎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
要把農村社會救助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謀劃,健全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完善日常性幫扶措施。要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健全退役軍人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
【考點預測】
1.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現代化,【】是基礎。
A.科技
B.種子
C.人才
D.農民
【答案】B。
2.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采取“【】”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A.種牙齒
B.補牙齒
C.長牙齒
D.拔牙齒
【答案】C。
3.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振興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
A.中央蘇區
B.革命老區
C.農村
D.延安
【答案】B。
4.(多選)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
A.綠色
B.低碳
C.節能
D.循環
【答案】ABD。
5.2021年2月,新華社發布消息,8年來,中國共讓【】貧困人口徹底擺脫絕對貧困。
A.9799萬
B.9899萬
C.9999萬
D.10099萬
【答案】B。
6.2月22日,【】運載火箭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將執行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
A.長征五號A遙一
B.長征五號A遙二
C.長征五號B遙一
D.長征五號B遙二
【答案】D。
7.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講話指出,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我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以上。
A.60%
B.65%
C.70%
D.75%
【答案】C。
8.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講話指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涌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35年堅守太行山的“新愚公”【】,獻身教育扶貧、點燃大山女孩希望的【】,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誓言的【】,回鄉奉獻、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扎根脫貧一線、鞠躬盡瘁的【】等同志,以及這次受到表彰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A.黃詩燕 張桂梅 黃大發 黃文秀 李保國
B.李保國 張桂梅 黃大發 黃詩燕 黃文秀
C.李保國 張桂梅 黃大發 黃文秀 黃詩燕
D.李保國 張桂梅 黃詩燕 黃大發 黃文秀
9.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綱要》中提到的“全國123出行交通圈”指【】1小時通勤、【】2小時通達、【】3小時覆蓋。
A.生活圈 都市區 全國主要城市
B.都市區 城市群 全國主要城市
C.都市區 全國主要城市 城市群
D.生活圈 都市區 城市群
【答案】B。
10.2月25日16時,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牌子正式掛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牌子此前已經摘下。
A.國家鄉村振興局
B.國家農業農村局
C.國家農村發展局
D.國家鄉村發展局
【答案】A。
11.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6日下午就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目前,我國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億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A.13 9
B.13.6 9
C.13.6 10
D.13 10
【答案】C。
12.(多選)近日,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就黨史學習教育作出部署安排。《通知》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過的百年歷程,是【】。
A.光榮輝煌的一百年
B.艱苦卓絕的一百年
C.奠基立業的一百年
D.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答案】ABCD。